抱龙角蟾

baolongensis   Ye, Fei et Me
   

  521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形态 依据原始文献及重庆市巫山抱龙(5雄及蝌蚪)标本。
成体:体窄长,体长42.Omm(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32)。头扁平,长宽几相等;吻端平切成盾状,突出于下唇,超出的长度约与眼径相等;吻棱呈棱角状,颊部垂直;鼓膜明显,约为眼径的41%;无犁骨棱及犁骨齿;舌后端微具缺刻。
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;指末端略呈球状;第一、第二指等长,内侧2指的关节下瘤明显;掌突2个。后肢较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后角,左右跟部略重叠或仅相遇,胫长不到体长的一半;足短于胫;趾细长,扁平,趾侧无缘膜,趾间无蹼,第五趾短于第三趾,无关节下瘤,趾底肤棱不明显;内蹠突小而扁平,卵圆形,无外蹠突(图243)。
背面皮肤较光滑;头及体背部有分散的小刺粒;颞褶平直,其后端在肩上方略粗厚;体背侧有不明显的断续的肤褶,起自肩后,体背后部有一“ ”形肤棱;肛孔上方有一个由小疣粒排列组成的短的“ ”形肤褶;体侧大小疣粒明显;股部背面有大的圆形疣粒,沿纵轴排列;胫部有斜行肤棱2—3条。体腹面皮肤光滑;胸侧各有一个小白腺;股后部中央各有一个股后腺。
生活时背部基色接近草绿色,自两眼中部向前到吻端为黄绿色,从两眼中部向后有一个黑褐色三角形斑,体背面有排列不规则的黑褐色斑纹,在肩部形成较为对称的草绿色斑;上、下唇缘具深色纵纹;四肢背面有深浅相间的横纹,眼下方深色斑尤明显。体腹面棕褐色为主,微带紫色,咽喉中部和两侧各有一个镶浅色边的黑褐色纵斑,胸、腹部有排列不规则的较大灰褐色斑块;四肢腹面满布深浅相间的碎斑;肛孔下方为深棕紫色,肛孔上方由疣粒组成的肤褶为黄白色;胯侧及股胫关节内侧渲染有橘红色。
第二性征:雄蟾第一、第二指上有深棕色婚垫,垫上有很小的黑刺;有单咽下内声囊。
蝌蚪:第37—38期的蝌蚪,头体长16.7mm,尾长39.2mm左右,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33.7%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133。体肥硕而宽厚;吻很短,眼位于头的两外侧,但从腹面不能看见;鼻孔距眼很近,鼻孔周缘的乳突上无色素;口在头的前方顶端,呈漏斗状,唇缘很宽,具棒状乳突,口咽腔有舌前乳突4对(图244: b);出水孔小,位于体左侧;肛管细,肛孔小,位于尾基部中央。第40—42期者头体长17mm,尾长42mm左右;残留尾长4mm时的新成蛙头体长20mm,后肢长29mm。
表132 抱龙角蟾成体量度(重庆巫山抱龙)
Table 132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Megophrys baolongensis Ye,Fei et Me
(Baolong, Wushan, Chongqing)
单位:mm
项目 正模Holotype
CIB 572249 5♂♂ 项目 正模Holotype
CIB 572249 5♂♂
体 长
SVL 42.0 41.8—45.0
43.2 前臂及
手长
LAHL 19.0
45.2% 18.8—20.5
19.3
44.7%
头 长
HL 14.0
33.3% 13.7—14.5
14.0
32.4% 前臂宽
LAD 4.0
9.5% 3.9—4.4
4.1
9.5%
头 宽
HW 14.0
33.3% 13.8—14.5
4.1
32.6% 手 长
HAL 11.0
26.2% 10.2—11.7
11.0
25.5%
吻 长
SL 4.6
11.0% 4.3—4.6
4.5
10.4% 后肢长
HLL 64.0
152.4% 62.0—66.0
64.0
148.2%
鼻间距
INS 4.8
14.3% 4.5—4.8
4.6
10.7% 胫 长
TL 19.5
46.4% 18.5—20.9
19.9
46.1%
眼间距
IOS 3.7
8.8% 3.7—3.9
3.8
8.8% 胫 宽
TW 5.0
11.9% 4.9—5.5
5.1
11.8%
眼睑宽
UEW 4.5
10.7% 3.8—4.5
4.2
9.7% 跗足长
TFL 28.0
66.7% 26.8—29.2
28.2
65.3%
眼 径
ED 5.7
13.6% 5.4—5.9
5.6
12.9% 足 长
FL 17.4
41.4% 17.0—19.0
18.0
41.7%
鼓 膜
TD 2.1
5.0% 2.1—2.4
2.3
5.3%

鉴别特征

鉴别特征 本种与淡肩角蟾Megophrys boettgeri(Boulenger, 1899)相近。但本种趾侧无缘膜,趾间无蹼;头体背面无大的深褐色斑;胸、腹部有较大的深色斑块;雄蟾第一、第二指具婚刺。而淡肩角蟾的趾侧有缘膜,趾间有微蹼;头体背面有一个大的深褐色斑;胸、腹部无斑或有少许碎斑;雄蟾一般仅第一指具婚刺。

生物学

生物学资料 该蟾生活在海拔790m左右的山溪附近,7月中旬成蟾多栖于溪边杂草丛中,夜间常在溪沟边石上,白天多隐蔽于石下。在野外考察期间,听见雄蟾鸣叫声,该蟾在电光照射下无逃逸行为。蝌蚪生活在水质清澈的流溪边,常活动于流溪缓流处石块间或石块下或水内水草间。